物竞编号 018S
分子式 C3H8O2
分子量 76.10
标签 丙二醇, 1,2-二羟基丙烷, α-丙二醇, 甲基乙二醇, 丙烯乙二醇, 一丙醇, 1,2-二羟基丙醇, Propylene glycol, 1,2-Dihydroxy-propane, Methyl glycol, 脂肪族醇类、醚类及其衍生物

编号系统

CAS号:57-55-6

MDL号:MFCD00064272

EINECS号:200-338-0

RTECS号:TY2000000

BRN号:1340498

PubChem号:24864713

物性数据

1.       性状:无色黏稠稳定的吸水性液体,几乎无味无臭,易燃,低毒。

2.       沸点(ºC,101.3kPa):187.3

3.       熔点(ºC,流动点):-60

4.       相对密度(g/mL,20/20ºC):1.0381

5.       相对密度(20℃,4℃):1.0362

6.       折射率(n20ºC):1.4329

7.       黏度(mPa·s,0ºC):243

8.       黏度(mPa·s,20ºC):56.0

9.       黏度(mPa·s,40ºC):18

10.    闪点(ºC,闭口):98.9

11.    闪点(ºC,开口):107

12.    燃点(ºC):421.1

13.    燃烧热(KJ/mol,定压):1827.5

14.    燃烧热(KJ/mol,定容):1825.0

15.    燃烧热(KJ/mol,20ºC,101.3kPa):1853.1

16.    蒸发热(KJ/kg):538.1

17.    生成热(KJ/mol,20ºC):500.3

18.    比热容(KJ/(kg·K),20ºC,定压):2.48

19.    临界温度(ºC):351

20.    临界压力(MPa):5.9

21.    热导率(W/(m·K)):0.217714

22.    爆炸下限(%,V/V):2.6

23.    爆炸上限(%,V/V):12.5

24.    体膨胀系数(K-1,20ºC):0.000695

25.    体膨胀系数(K-1,55ºC):0.000743

26.    蒸气压(kPa,55ºC):0.19

27.    溶解性:能与水、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多种有机溶剂混溶。对烃类、氯代烃、油脂的溶解度虽小,但比乙二醇的溶解能力强。

28.   相对密度(25℃,4℃):1.0328

29.  常温折射率(n25):1.4314

30.  溶度参数(J·cm-3)0.5:29.516

31.  van der Waals面积(cm2·mol-1):6.960×109

32.  van der Waals体积(cm3·mol-1):46.760

33.  气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1902.55

34.  气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 :-421.29

35.  液相标准燃烧热(焓)(kJ·mol-1):-1838.14

36.  液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485.72

37.  液相标准热熔(J·mol-1·K-1):189.9

毒理学数据

1、毒性分级     低毒
2、急性毒性     口服- 大鼠 LD50: 20000 毫克/ 公斤; 口服- 小鼠 LC50: 32000 毫克/ 公斤。
3、刺激数据     眼睛 -兔子 100 毫克  轻度
4、属低毒类。毒性和刺激性都很小。大鼠经口LD50为32.5mL/kg。但有溶血性,不宜用于静脉注射。把它添加到食品和饮料中时,和乙二醇一样,有引起肾脏障碍的危险。因此有些国家已禁止在食品工业中使用。

生态学数据

暂无

分子结构数据

1、   摩尔折射率:18.97

2、   摩尔体积(cm3/mol):73.4

3、   等张比容(90.2K):182.3

4、   表面张力(dyne/cm):38.0

5、   极化率(10-24cm3):7.52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2

3.氢键受体数量:2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40.5

7.重原子数量:5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0.9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1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性质与稳定性

1.可燃性液体。有吸湿性,对金属不腐蚀。与二元酸反应生成聚酯,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酯,与盐酸作用生成氯代醇。与稀硫酸在170℃加热转变成丙醛。用硝酸或铬酸氧化生成羟基乙酸、草酸、乙酸等。与醛反应生成缩醛。1,2-丙二醇脱水生成氧化丙烯或聚乙二醇。

2.毒性和刺激性都非常小,迄今尚未发现受害者。大鼠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LD507000~8000mg/kg,经口LD502800mg/kg。但也有报道,当添加在食品和饮料中一次服用量过高时,有引起致命的假寐和肾脏障碍的危险。

3.存在于烟叶、烟气中。
 

贮存方法

 1.本品应密封于阴凉干燥处保存。远离火种、热源。可用铁、软钢、铜、锡、不锈钢制容器或经树脂涂覆的容器贮存。

2.本品虽不会自燃,但属可燃物。长期存放不变质,但开口则吸潮。贮存和运输容器宜选用镀锌铁桶、铝材或不锈钢制造的。按一般低毒化学品规定贮运。

 


 

合成方法

1. 环氧丙烷直接水合法 为加压非催化水解法。由环氧丙烷与水在150-160℃、0.78-0.98MPa压力下,直接水合制得,反应产物经蒸发、精馏,得成品。
2. 环氧丙烷间接水合法 由环氧丙烷与水用硫酸作催化剂间接水合制得。
3. 丙烯直接催化氧化法。
 
4. 采用1,2-二氯丙烷为原料   该法有两条工艺路线:一是二氯丙烷在弱碱水溶液中直接水解成丙二醇;二是二氯丙烷和羧酸盐反应先生成酯,酯再水解成丙二醇。(一)直接水解工艺   把1,2-二氯丙烷、水、碳酸氢钠和十六烷基三丁基溴化鏻一起加入反应釜内,在100℃二氧化碳分压1.0MPa下反应18h,得到80%的丙二醇。控制二氯丙烷的加料速度,即高温时加料速度快,低温时则慢。实例:在300ml的高压釜内加入60g碳酸钙和150g水,搅拌升温至230℃,以0.03g/(min·100gH2O)的速度连续加入二氯丙烷11.5h;在此温度继续搅拌30min,之后急冷至室温,丙二醇收率约95%。控制温度在130-300℃内,只要相应改变二氯丙烷的投料速度,丙二醇的收率皆可达到95%以上。(二)两步水解工艺   先将原料在釜式反应器内进行反应,二氯丙烷达到一定转化率后,再打料至一活塞流反应器中继续反应,最后水解成丙二醇。实例:将606kg  二氯丙烷加进2立方米反应釜中,再加入800kg乙酸钠、556kg1,2-丙二醇、10kg乙酸和1kg水,搅拌升温至180℃,4h后冷至120℃,抽出物料,经预热器升温至180℃,以500L/h的速度通过一长400m、内径25mm、容积230L的活塞流式反应器,在第2个搅拌釜中收集产物,冷至室温,分析产物为:44kg二氯丙烷、334kg丙二醇、32kg乙酸钠、44kg乙酸、234kg1,2-二乙酰氧基丙烷、693kg丙二醇单乙酸酯、45kg1-氯丙烯、547kgNACL和1kg水。

用途

1.丙二醇是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增塑剂、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原料,这方面的用量约占丙二醇总消费量的45%左右,这种不饱和聚酯大量用于表面涂料和增强塑料。丙二醇的粘性和吸湿性好,并且无毒,因而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工业中广泛用作吸湿剂、抗冻剂、润滑剂和溶剂。在食品工业中,丙二醇和脂肪酸反应生成丙二醇脂肪酸酯,主要用作食品乳化剂;丙二醇是调味品和色素的优良溶剂。由于毒性低,在食品工业中用作香料、食用色素的溶剂。丙二醇在医药工业中常用作制造各类软膏、油膏的溶剂、软化剂和赋形剂等,在医药工业中用作调合剂、防腐剂、软膏、维生素、青霉素等的溶剂。由于丙二醇与各类香料具有较好互溶性,因而也用作化妆品的溶剂和软化剂等等。丙二醇还用作烟草增湿剂、防霉剂,食品加工设备润滑油和食品标记油墨的溶剂。丙二醇的水溶液是有效的抗冻剂。也用作烟草润湿剂、防霉剂、水果催熟防腐剂、防冻液和热载体等。

2.用于有机合成,用作溶剂、脱水剂、增塑剂、抗冻剂、气相色 谱 固定液。

3.常用的有机合成原料,用于制造不饱和聚酯树脂。也可用作乳化剂、防腐剂、防冻剂。还用于制造醇酸树脂、聚丙二醇、增塑剂、表面活性剂及润滑剂等。由于具有吸湿性好、毒性低的特点,在医药工业中用作调和剂、防腐剂、软膏、油膏、药丸及维生素等的溶剂,也用作软化剂及赋形剂。在食品工业中用作香料、调味品及食用色素的溶剂。还用作烟草增湿剂、防霉剂、水果催熟防腐剂、涂料成膜助剂、防冻剂及传热介质等。也常作为乙醇和甘油的代用品,在牙膏、化妆品中可与甘油或山梨醇配合用作润湿剂。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暂无

安全标识:S24/25

危险标识:暂无

文献

1. Laurene A H, Cundiff R H, Greene G H. Tob. Sci., 1965, 9: 1-4. 2. Giles J A. A. O. A. C., 1970, 53: 655-658. 3. Williams J F, A O. A. C., 1971, 54: 560-564. 4. Lyerly L A. Tob. Sci., 1967, 11: 49-53.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