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081N |
---|---|
分子式 | C3H2ClN |
分子量 | 87.51 |
标签 | 暂无 |
CAS号:920-37-6
MDL号:MFCD00001858
EINECS号:213-055-2
RTECS号:AT5525000
BRN号:773744
PubChem号:24892478
1. 性状:无色或淡黄色液体
2. 密度(g/mL,25/4℃):1.096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65
5. 沸点(ºC,常压):88-89
6. 沸点(ºC,5.2kPa):未确定
7. 折射率:1.429-1.431
8. 闪点(ºC):6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四氯化碳、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溶于烃类溶剂。
小鼠口经LD50:25mg/kg;
大鼠口经LD50:25mg/kg;
小鼠腹腔LD50:10mg/kg;
大鼠腹腔LD50:10mg/kg;
小鼠静脉LD50:100mg/kg;
小鼠吸入LD50:105mg/kg/2H
对水是稍微有害的,不要让未稀释或大量的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者污水系统,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1、 摩尔折射率:20.27
2、 摩尔体积(cm3/mol):77.7
3、 等张比容(90.2K):183.4
4、 表面张力(dyne/cm):31.0
5、 极化率(10-24cm3):8.03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4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3.8
7.重原子数量:5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86.3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1. 常温常压下稳定,避免强氧化剂 强还原剂 强酸 强碱触。
2. 具有高毒性,能够穿透皮肤被血液吸收,使用时要注意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并且要戴上手套。
1.保持容器密封,储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在装有搅拌、温度计和冷凝管的四口烧瓶中,加入丙烯腈和氯化催化剂,在冰水浴冷却和搅拌条件下,向反应液中通氯气,反应体系控制在30~35℃,通氯气约需4h,用GC跟踪氯化终点,继续搅拌1h,得到的反应液即为二氯丙腈。将上述反应液加入具搅拌温度计和瓷环填料柱的烧瓶中,加入少许阻聚剂,搅拌并加热,温度105~110℃,开始回流,控制釜温110~130℃,同时进行消除反应并分馏,塔顶温度85℃,收集馏分即为成品。
1. 是重要的医药和农药中间体,是杀虫剂虫螨腈的中间体,也是除草剂噻吩磺隆的中间体。
2. 该试剂可以看作乙烯酮的等价体,因而能够用于Diels-Alder反应[1]和其它环加成反应中。此外还可进行Michael加成和自由基加成反应。
由于氯和氰基的吸电子效应,因而2-氯丙烯腈是一个有效的亲二烯体,从而能够参与Diels-Alder反应。它可以与各种环状二烯如环戊二烯和环己二烯反应,并且环加成产物在氢氧化钾/DMSO或硫化钠/乙醇中水解能够得到对应的环酮化合物 (式1)[2]。
铜盐可以催化2-氯丙烯腈的Diels-Alder反应,其中最典型的是在低温下成功地实现了对热极为敏感的环戊二烯与2-氯丙烯腈的环加成反应 (式2)[3]。采用氟硼酸铜作为催化剂,能够在0 oC下实现该反应,并且其水解环酮化合物还是合成天然产物的重要中间体。此外,呋喃与2-氯丙烯腈的Diels-Alder反应也可以被铜试剂催化 (式3)[4]。有趣的是,环加成产物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得到的不是环酮,而是酰胺。
此外,其它二烯化合物如取代环己二烯、取代环戊二烯、羟基吡喃酮、亚甲基环戊二烯、苯并呋喃以及非环二烯等也都能与2-氯丙烯腈发生环加成反应。但是,对于加热条件下发生的环加成反应,温度不能高于140 oC,因为2-氯丙烯腈在该温度下会发生聚合。除了[4+2]环加成反应外,2-氯丙烯腈还能发生[3+2]以及[2+2]环加成反应 (式4)[5]。
和其它丙烯腈化合物一样,2-氯丙烯腈也是一个有效的亲核试剂受体以及亲核自由基受体,因而能够发生Michael加成 (式5,式6)[6,7] 或自由基加成反应 (式7)[8] 到环化物,其中2-氯丙烯腈表现为一个有效的2-碳环化试剂。
危险运输编码:UN 3383 6.1/PG 1
危险品标志:易燃 极毒 危害环境
安全标识:S16 S26 S45 S53 S61 S36/S37/S39
危险标识:R11 R24 R34 R43 R45 R50 R26/28
1. Freeman, P. K.; Balls, D. M.; Brown, D. J. J. Org. Chem., 1968, 33, 2211. 2. Evans, D. A.; Scott, W. L.; Truesdale, L. K. Tetrahedron Lett., 1972, 121. 3. (a) Corey, E. J.; Weinshenker, N. M.; Schaaf, T. K.; Huber, W. J. Am. Chem. Soc., 1969, 91, 5675. (b) Corey, E. J.; Koelliker, U.; Neuffer, J. J. Am. Chem. Soc., 1971, 93, 1489. 4. Coering, H. L.; Chang, C.-S. J. Org. Chem., 1975, 40, 2565. 5. Freer, A.; Overton, K.; Tomanek, R. Tetrahedron Lett., 1990, 1471. 6. Joucla, M.; Fouchet, B.; Hamelin, J. Tetrahedron, 1985, 41, 2707. 7. Chen, C.; Xi, C.; Shi, Y.; Hong, X. Synlett., 2005, 911. 8. (a) Henning, R.; Urbach, H. Tetrahedron Lett., 1983, 24, 5343. (b) Barton, D. H. R.; Chern, C. Y.; Jaszberenyi, J. C. Tetrahedron Lett., 1992, 33, 5017. 9.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