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05GS |
---|---|
分子式 | Cs2CO3 |
分子量 | 325.82 |
标签 | Cesium carbonate, Dicesiumcarbonate, Cesiumcarbonateanhydrous, Cesiumcarbonatewhitepowder |
CAS号:534-17-8
MDL号:MFCD00010957
EINECS号:208-591-9
RTECS号:FK9400000
BRN号:4546405
PubChem号:暂无
1. 性状:白色结晶粉末,极易潮解。
2. 密度(g/ cm3,25/4℃):4.24
3. 相对蒸汽密度(g/cm3,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610
5. 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 沸点(ºC,8kPa):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 闪点(ºC):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未确定
11. 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55.1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极易溶于水和醇,能溶于醚。红热时熔化,610 oC分解。
1、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2333mg/kg,除致死剂量外无详细说明;
小鼠经口LD50:2170mg/kg,除致死剂量外无详细说明;
2、致突变数据:DNA的repairTEST系统:细菌-枯草芽孢杆菌:5mol/L
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暂无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3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63.2
7.重原子数量:6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18.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3
1.按规格使用和贮存,不会发生分解,避免与氧化物接触。
1.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2.密封干燥保存。
1.配制铯盐的硫酸酸性溶液,往其中加入硫酸铝,就可以析出铯铝明矾,称取铯铝明矾250g,溶解于2.5L的沸水中,不停搅拌,慢慢冷却后,此明矾会再结晶,重复以上操作进行精制后,过滤得到铯铝明矾的精制品,配成水溶液后,往其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将生成的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过滤,继续向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此时即可制得碳酸铯。
2.称取适量的氯化铯于硼硅酸玻璃容器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除去氯气后,取出反应制得的硝酸盐,放置在铂皿中,加入四倍量的结晶草酸进行反应,制得草酸盐,然后焙烧草酸盐,即可制得碳酸铯。
3.通过氢氧化铯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备而来。
碳酸铯在有机合成中表现出的众多性质来源于铯离子较软的路易斯酸性,使得它能够溶于有机溶剂如醇、DMF和乙醚中。在有机溶剂中较好的溶解性使得碳酸铯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无机碱参与到钯试剂催化的化学反应如Heck、Suzuki和Sonogashira反应中。如Suzuki交叉偶联反应在碳酸铯的支持下能够获得86%的产率 (式1)[1],而相同的反应在碳酸钠或三乙胺的参与下产率只有29%和50%。同样的,在甲基丙烯酸酯与氯苯的Heck反应中,碳酸铯相对于其它无机碱,如碳酸钾、醋酸钠、三乙胺、磷酸钾,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式2)[2]。
碳酸铯在实现苯酚化合物的O-烷基化反应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用途。实验猜测碳酸铯诱导的非水溶剂中苯酚O-烷基化反应很可能经历了酚氧基阴离子,因而对于高活性的、极易发生消除反应的二级卤代物也同样能够发生烷基化反应 (式3)[3]。
碳酸铯在天然产物合成方面也具有重要用途,如在合成Lipogrammistin-A化合物关键一步闭环反应中,采用碳酸铯作为无机碱能够高产率地获得闭环产物 (式4)[4]。
此外,由于碳酸铯在有机溶剂中良好的溶解性,使得它在固体支持的有机反应中也具有重要的用途。如在二氧化碳气氛中诱导苯胺与固体支持的卤代物的三组分反应,高产率地合成羧酸酯或氨基甲酸酯化合物 (式5) [5]。在微波辐射下,碳酸铯作为碱也能实现苯甲酸与固体支持卤代物的酯化反应 (式6) [6]。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刺激
安全标识:S26
危险标识:R36/37/38
1. Littke, A. F.; Fu, G. C. Angew. Chem. Int. Ed., 1998, 37, 3387. 2. Littke, A. F.; Fu, G. C. J. Org. Chem., 1999, 64, 10. 3. Parrish, J. P.; Sudaresan, B.; Jung, K. W. Synth. Commun., 1999, 29, 4423. 4. Fujivara, A.; Kan, T.; Fukuyama, T. Synlett, 2000, 1667. 5. Salvatore, R. N.; Chu, F.; Nagle, A. S.; Kapxhiu, E. A.; Cross, R. M.; Jung, K. W. Tetrahedron, 2002, 58, 3329. 6. Walla, P.; Kappe, C. O. Chem. Commun., 2004, 564. 7.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