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 0MFQ |
---|---|
分子式 | C6H7CllN |
分子量 | 255.48 |
标签 | 碘代2-氯-1-甲基吡啶, 碘化-2-氯-1-甲基吡啶, 2-氯-1-甲基吡啶碘盐, N-Methyl-2-chloropyridiniumiodide, CMPI,Mukaiyama’s Reagent |
CAS号:14338-32-0
MDL号:MFCD00011984
EINECS号:238-288-7
RTECS号:暂无
BRN号:3572320
PubChem号:24851856
1. 性状:黄色粉末
2. 密度(g/mL,25/4℃):未确定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未确定
4. 熔点(ºC):200
5. 沸点(ºC,常压):未确定
6. 沸点(ºC,5.2kPa):未确定
7. 折射率:未确定
8. 闪点(ºC):未确定
9. 比旋光度(º):未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不适用的
11. 蒸气压(kPa,25ºC):未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未确定
13. 燃烧热(KJ/mol):未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未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未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未确定
17. 爆炸上限(%,V/V):未确定
18. 爆炸下限(%,V/V):未确定
19. 溶解性:室温下在大多数有机溶剂中有较小的溶解度,通常在CH2Cl2、THF和MeCN中使用。
通常对水体是稍微有害的,不要将未稀释或大量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污水系统,未经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1、摩尔折射率:无可用的
2、摩尔体积(cm3/mol):无可用的
3、等张比容(90.2K):无可用的
4、表面张力(dyne/cm):无可用的
5、介电常数:无可用的
6、极化率(10-24cm3):无可用的
7、单一同位素质量:254.931162 Da
8、标称质量:255 Da
9、平均质量:255.4839 Da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3.9
7.重原子数量:9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74.9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2
1.在常温下非常稳定。
2.避免的物料:水分/潮湿 氧化物 光
在阴凉干燥处储存。
将2-氯吡啶与碘甲烷在乙腈中一起回流来制备[1]。
2-氯-1-甲基吡啶碘盐 (CMPI) 在有机合成中主要被用作从羧酸制备羧酸衍生物的缩合试剂。该试剂的最大特点是反应条件简单,后处理容易。由于反应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对大多数其它官能团不产生明显的影响。
CMPI在所促进的反应中实际上参与了反应。受季铵盐结构的影响,CMPI的2-位容易受到羧酸的亲核进攻。生成的2-羟基吡啶羧酸酯使得酯羰基得到活化,非常容易发生酯解或者胺解反应,高产率地生成羧酸衍生物。从反应机理上可以看到,反应需要消耗2摩尔当量的碱。反应通常在CH2Cl2、THF、MeCN等溶剂中进行,Et3N、KHCO3、K2CO3 是最常用的碱 (式1)。
CMPI促进的羧酸成酯反应效率非常高,在其它条件下不易得到较好结果的叔丁醇或者丙烯酸底物也可以得到理想的结果[2~6]。在生成环内酯的反应中,七元环以内和十三元环以外的内酯生成反应最能表现出该试剂的特色 (式2)[4],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高度区域选择性和产率 (式3)[5]。但是,它们在参与中等尺寸的内酯化反应时往往会生成二聚产物。最近有人报道,CMPI在促进桥环内酯生成反应中也具有理想的表现[6]。
与内酯化反应相比较,CMPI促进的内酰胺化反应的效率比较低[7~9]。产率一般维持在中等偏上水平 (式4)[9]。
另外还需要密切关注的是CMPI促进的羧酸与醛酮及其衍生物的反应,因为它们往往可以生成更重要的产物。例如:最近醛酸在手性有机碱的存在下发生分子内缩合反应,生成手性桥环内酯产物 (式5)[10]。又例如:利用1,3-二羰基化合物的互变异构平衡,可以方便地得到烯醇式酯,然后利用生成的烯键发生后续的反应[11]。CMPI促进的羧酸与亚胺生成β-内酰胺的反应也具有重要的合成价值 (式6)[12],但是高分子负载试剂不能发生该反应。如果将吡啶环上的氯原子换为碘原子生成改良的Mukaiyama试剂,在超声的条件下也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13]。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刺激
安全标识:暂无
危险标识:暂无
1. Amin, S. G.; Glazer, R. D.; Manhas, M. S. Synthesis, 1979, 210. 2. Chen, J.; Forsyth, C. J. J. Am. Chem. Soc., 2003, 125, 8734. 3. Paquette, L. A.; Efremov, I. J. Org. Chem., 2005, 70, 510. 4. Achmatowicz, M.; Hegedus, L. S. J. Org. Chem., 2004, 69, 2229. 5. Motozaki, T.; Sawamura, K.; Suzuki, A.; Yoshida, K.; Ueki, T.; Ohara, A.; Munakata, R.; Takao, K.-i.; Tadano, K.-i. Org. Lett., 2005, 7, 2265. 6. Evans, Evans, D. A.; Starr, J. T. J. Am. Chem. Soc., 2003, 125, 13531. 7. Seio, K.; Mizuta, M.; Terada, T.; Sekine, M. J. Org. Chem., 2005, 70, 10311. 8. Avenoza, A.; Barriobero, J. I.; Busto, J. H.; Peregrina, J. M. J. Org. Chem., 2003, 68, 2889. 9. Pedras, M. S. C.; Chumala, P. B.; Quail, J. W. Org. Lett., 2004, 6, 4615. 10. Oh, S. H.; Cortez, G. S.; Romo, D. J. Org. Chem., 2005, 70, 2835. 11. Zhang, Wei; Pugh, Georgia. Tetrahedron, 2003, 59, 4237. 12. Shin, D. G.; Heo, H. J.; Jun, J.-G. Synth. Commun., 2005, 35, 845. 13. Donati, D.; Morelli, C.; Porcheddu, A.; Taddei, M. J. Org. Chem., 2004, 69, 9316. 14.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