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编号 0DX8
分子式 C20H17Br
分子量 369.23
标签 施魏策尔氏试剂, Schweizer's reagent

编号系统

CAS号:5044-52-0

MDL号:MFCD00011807

EINECS号:225-740-3

RTECS号:暂无

BRN号:4168860

PubChem号:24848845

物性数据

1.       性状:白色粉末

2.       密度(g/mL,25/4℃):不确定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不确定

4.       熔点(ºC):176-178

5.       沸点(ºC,常压):不确定

6.       沸点(ºC,5.2kPa):不确定

7.       折射率:不确定

8.       闪点(ºC):不确定

9.       比旋光度(º):不确定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不确定

11.    蒸气压(kPa,25ºC):不确定

12.    饱和蒸气压(kPa,60ºC):不确定

13.    燃烧热(KJ/mol):不确定

14.    临界温度(ºC):不确定

15.    临界压力(KPa):不确定

16.    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不确定

17.    爆炸上限(%,V/V):不确定

18.    爆炸下限(%,V/V):不确定

19.    溶解性:溶于叔丁醇。

毒理学数据

主要的刺激性影响

在皮肤上面:刺激皮肤和粘膜

在眼睛上面:刺激的影响

致敏作用:没有已知的敏化影响

生态学数据

通常对水是不危害的,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

暂无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4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0

7.重原子数量:22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271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2

性质与稳定性

具有吸湿性,对人体有刺激性,可引起打喷嚏等症状,反应时应在通风橱中进行。

贮存方法

避光,阴凉干燥处,密封保存

合成方法

1.由溴化2-氯乙基三苯基膦与三乙胺反应(72%)或由溴化2-苯氧乙基三苯基膦与沸腾的乙酸乙酯反应(92%)制备而成。

2.在1升三颈烧瓶中放入450克试剂级苯酚.100克(0.50摩尔)节一溴代苯乙醚和131克(0.50摩尔)三苯基麟。烧瓶装上封闭搅拌器、温度计和带有氧化钙于燥管的回流冷凝器。将混合物搅拌加热到90士3℃,保持此温度48小时。
将溶液在室温下冷却。用滴液漏斗将此溶液加到盛于4升烧怀中的3升无水乙醚中。用长钢勺把粘在烧杯壁上的物质刮下去。混合物用玻芯漏斗吸滤,将固体产品转移到另一份3升无水乙醚中。剧烈搅拌15分钟后用玻芯漏斗吸滤。用3份250毫升热的无水乙醚洗涤产品。
将白色晶体苯氧乙基三苯基溴化磷粗品放入装有搅拌器和带有氯化钙于燥管的冷凝器的3升二颈烧瓶中。加入1.5升试剂级乙酸乙酯,搅拌回流24小时,混合物在室温下冷却。倒出乙酸乙酯层(如果盐是晶状的可过滤),重复此步骤直到过滤的盐一乙烯基三苯基溴化磷的熔点达到186℃最终过滤后,用2份100毫升乙酸乙酯和2份100毫升无水乙醚洗涤产品,在80℃干燥24小时。纯乙烯基三苯基嗅化磷重122-158g(66~86%)。

用途

烷基膦盐的生成  溴化乙烯基三苯基膦可以与很多亲核试剂如醇、一级或二级胺 (式1)[1]、硫醇、羧酸 (式2)[2]以及有亲核能力的碳负离子[3]等反应生成烷基膦盐。

与醛反应生成烯  溴化乙烯基三苯基膦衍生物可与醛等发生反应形成烯[1] (式3),铜盐作为催化剂产率较高[4] (式4),反应产物多为顺式,加入5当量的六甲基磷酰三胺可提高其顺式产率,该反应又被称为Schweizwer反应。二级胺、吡咯、氨磺酰、磷苯二甲酰亚胺及其盐等与溴化乙烯基三苯基膦反应生成烯胺,顺式结构为主要产物。

环状化合物的合成  Schweizwer反应主要用来合成环状或杂环化合物 (式5~式8)[5~8]

安全信息

危险运输编码:暂无

危险品标志:刺激

安全标识:S22 S24/25

危险标识:R36/37/38

文献

1. Andrés, J. I.; Alcázar, J.; Alonso, J. M.; Alvarez, R. M.; Cid, J. M.; De Lucas, A. I.; Fernández, J.; Martínez, S.; Nieto, C.; Pastor, J.; Bakker, M. H.; Biesmans, I.; Heylen, L. I.; Megens, A. A. Bioorg. Med. Chem. Lett., 2003, 13, 2719. 2. Karatholuvhu, M. S.; Fuchs, P. L. J. Am. Chem. Soc., 2004, 126, 14314. 3. Clerici, F.; Gelmi, M. L.; Pocar, D.; Rondena, R. Tetrahedron, 1995, 51, 9985. 4. Shen, Y.; Yao, J. J. Org. Chem., 1996, 61, 8659. 5. Déziel, R.; Malenfant, E.; Thibault, C.; Fréchette, S.; Gravel, M. Tetrahedron Lett., 1997, 38, 4753. 6. Jones, G. B.; Guzel, M.; Mathews, J. E. Tetrahedron Lett., 2000, 41, 1123. 7. Clerici, F.; Gelmi, M. L.; Trimarco, P. Tetrahedron, 1998, 54, 5763. 8. Kumarn, S.; Shaw, D. M.; Longbottom, D. A.; Ley, S. V. Org. Lett., 2005, 7, 4189. 9.参考书:现代有机合成试剂<性质、制备和反应>;胡跃飞 付华 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 7-5025-8542-7

备注

暂无

表征图谱